读《苏东坡传》心得体会 国控商贸:赵春艳
春节疫情期间闲来无事,便把老师推荐女儿读的《苏东传》拿来赏读,读的过程中颇有感触,时不时和家人分享个中细节与感受。印象最深当是苏东坡乐学、好学、寓学于无形的好习惯,心有大爱、洒脱随性、乐天达观的好心态以及他自律、节制、顺应自然的养生观。
好习惯。
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三席,父亲苏洵凝炼深沉,哥哥苏轼达观豪放,弟弟苏辙内敛谨重,“二子皆天才,长者明敏尤可爱”。但明敏可爱的苏东坡成为受人敬仰、作品经久流传的文学大家,不只是凭天赋就能作到的,还需要勤学和苦练。
一是广读诗书、涉猎广泛。苏东坡有文学天赋,又努力刻苦,视读书和写文章为人生乐事 ,一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。除应考必读的儒学经典,像四书五经、史书、诗、文等外,苏东坡对佛经道藏、医学、药学也深有研究。广泛的阅读功底不但体现在其作品能够引经据典、溯古追今;也体现在波折起伏的人生历程中他对人生哲理的体悟,并形成其独特的人生哲学。
二是勤学苦练、精读经典。古代学子,要求熟读背诵大量的文学经典,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,苏东坡就用这种方法,甚至一生都保留抄书的习惯。在晚年和苏辙分别为五经作注,先后注完易经、论语和尚书,也教导儿子苏过手抄唐书和汉书。关于苏东坡抄书有这样一个小故事:贬谪黄州期间,有个朋友去拜见,通报后,苏东坡却迟迟不出,后说明说,因在做“日课”┄抄书,所以出来晚了。如此天才开卷即可终身不忘,还用抄书?朋友不解,苏东坡先容说自己其实已手抄汉书三次,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,读背后边的内容,后要抄两字,现就只要一个字了。朋友试着列举他抄的一字标题,苏东坡应声背诵几百字,一字不差,朋友赞叹不已。后以之鼓励儿子:“东坡尚如此,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?”用现在比较流行话说明: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,你凭啥不努力。
三是自我抒怀、唱和往来。众所周知,苏东坡性格豪爽,喜爱交朋友,有关他多彩多姿的政治生涯和生活趣事,存在于他自己浩繁的著作中,也存在于朋友们写的大量的闲话漫谈中。宋儒长于写日记,苏东坡不但写日记,也写札记,遇有游山玩水、思想、人物、处所、事件都要记下来;更乐于与朋友之间往来投赠、高手过招,互通信件、唱和诗词,尤其和弟弟苏辙之间的唱和作品成为兄弟情深、患难与共的最好见证。兄弟二人之间的唱和诗作多达七百余首,是彼此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这些诗内容丰富,情感真挚,读来让人感动。苏东坡一生笔耕不止,虽常因诗文遭祸,但仍感慨:“文章如金玉珠具,未易鄙弃也”,也曾力辩能让人感到快乐的力量,本身就是文学创作的报酬。想来,苏东坡的作品能使读者快乐,应因他以写作为乐:“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,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,我笔皆可畅达之”,而这快乐便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,并感染到读者。
四是兴趣广泛、乐于实践。除喜欢诗文创作外,苏东坡还喜欢书法和画画,是著名的书法家(宋四家之首)、画家,其论书画均有卓见,论画的影响更为深远,重视神似,主张画外有情。他还喜欢旅游,一生曾调任或贬谪陕西、河南、浙江、山东、湖北、江苏、广东甚至海南岛等地,期间畅游附近山水田地、庭院庙宇,即使在偏远荒凉之地,苏东坡也能发现独特的风景之美。善于尝试,曾试做橘子酒和松酒、发明烤羊脊、制作东坡肉,也曾因和朋友研究制墨,险些把房子烧了。闲暇时喜欢与朋友喝酒聊天、谈经论道,对佛学和道教十分感兴趣,因此结识了众多僧人和道士。也喜欢练习印度教的瑜珈术,并形成自己的修炼方法。
好心态。
正如林语堂在书序中所说,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。苏东坡这一生,有顺境有逆境,有出世有入世,有仁爱济世,有山水自然,也有对人生哲理的了悟。他一生不断被迫迁徙,足迹遍布半个中国,被贬谪地一次比一次苦,一次比一次远,但无论流落何方,他都能迅速调整心态、故态重萌,很少忧伤,往往能苦中作乐,寄情山水,超然旷达、随遇而安,真诚勇敢、无往而不前,并能在幽居的生活里发现无穷乐趣和人生哲理,用儒家的君子坦荡荡,用道家的清静无为,用佛家的四大皆空来安慰自己、安慰身边的家人及朋友。
随遇而安,知足常乐。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是苏东坡一直欣赏并奉行的生活态度,他深信自己安心所处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故乡,所以能够把当地人当做亲人和朋友,并完全融入到那里的生活。他说“人生如逆境,我亦是行人”,所以“尊前不用翠眉颦”,要知足常乐。在清苦荒凉的黄州,他因自已开荒种田、自盖农舍以及自创的吃食感到得意而满足,觉得劳而有获心中欢喜;以江山风月本无常主,闲者便是主人的心境,在自己简陋的住处,发现别即便是天堂也见不到、感觉不到的风光之美;寄情山水,激发灵感,创作了著名的《临江仙.夜归临皋》《念奴娇.赤壁怀古》,前、后《赤壁赋》。在瘟疫多发的惠州,几近花甲的他,感慨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,“为报先生春睡足,道人轻打五更钟”,惬意的做着要在惠州安享晚年的美梦。在瘴雨蛮烟的儋州,天天带着叫做“乌嘴”的狗到处找人聊天,在立春的时候喝的晕乎乎的感慨“不似天涯,卷起杨花似雪花”,在和当地老书生逛完夜市回家后,兴奋的睡不着反笑韩愈: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。北归的时候安慰当地人“我本海南民,寄生西蜀州。忽然跨海去,譬如事远游。”
细处见悟,幽默诙谐。苏东坡特别善于在艰难的生活中常中见奇,苦中作乐。他曾向朋友夸耀贬谪黄州时栖身的临皋亭,不下不数十步,便是大江(其实就是简陋的江边驿站),并戏说比人家的新园池好,因为不用交税。曾嘲笑同岁的门人和自已“是岁生者无富贵人,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,即吾二人而观之,当推梦得为首。”面对儋州当地无医无药的困境,他写信说“每念及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,予颇自庆幸”。在向家人写信说到儋州当地人请他吃的牡蛎时,不忘俏皮的警告“无令中朝大夫知,恐争南徙,以分此味”。
心胸开阔、宽厚待人。苏东坡曾言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,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”。在苏东坡被贬惠州时,其有诗作传到京城,当时的宰相章惇看到后,觉得他过得还是蛮舒服,就把已过60岁的老人远谪儋州。后苏东坡遇赦,而章惇被贬,章惇的儿子写信给苏东坡,生怕苏东坡会报复父亲。而看到来信的苏东坡一面感慨人家儿子文采好,一面回信表达:“我和你父亲虽然中间有些不合,但大家一直都是好朋友”,并着重把在岭南居住的经验进行了嘱咐。同样,之前他曾特意去看望已经隐退的政敌王安石,与其喝酒、讨论诗词,像多年未见的故友;给在上任路上碰到的,曾在“乌台诗案”中看管他的狱卒,讲寓言小故事,善意安慰狱卒不用因狱中对他态度不好而害怕。在贬谪中政敌们曾把原与苏东坡有些许宿怨的人派去管制他,没想到在相互了解后那些人不但与其化敌为友,甚至有的成为他的至交。
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苏轼,曾对苦乐荣辱,有这样体悟:“乐事可慕,苦事可畏,此是未至时心耳。及苦乐既至,以身履之,求畏慕者初不可得。况既过之后,复有何物比之,寻声捕影,系风趁梦,此四者犹有仿佛也。”。